当前位置: 管理办法   广东省关于印发《关于打造世界级食品制造贸易高地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广东省关于印发《关于打造世界级食品制造贸易高地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发表于:2023-12-14 关注 

  广东省关于印发《关于打造世界级食品制造贸易高地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

  现将《关于打造世界级食品制造贸易高地的实施意见》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请及时与相关主管部门沟通联系。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广东省商务厅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3年11月27日

  (联系方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消费品工业处 廖碧丹,020-83133468;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 雷放,020-37288354;省商务厅对外贸易处 刘程锦,020-38814707;省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处 邱璇,020-38835589)



  关于打造世界级食品制造贸易高地的实施意见

 

  食品产业是传统民生产业和我省优势产业,在推动全省经济发展和增进民生福祉中具有重要作用。为组织实施“食全食美十百千万”工程,加快打造世界级食品制造贸易高地,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坚持制造业当家,组织实施“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的决策部署,树立大食物观,大力发展地方特色食品产业,推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世界级的食品加工基地、产品品牌、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网络,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健康、美味多元、营养方便、绿色低碳的食品消费需求。

  (二)发展目标。2022年,广东省规上食品工业规模近9000

  亿元,力争到2027年,食品工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食品工业产值力争突破1.5万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按照“做大民生保障食品、做强时尚和特色食品、做精高端健康食品、做优老年和婴童食品、做好保健食品、做成宠物食品、做强产业链条、做深食品市场”的思路,形成全域发展、质优物美的“食全食美”食

  品供给体系,建设“十百千万”食品产业发展格局(十个以上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特色产业园区和食品展销博览会、百个特色优势区域品牌、千家营收过亿元企业、超万个拳头产品),推动食品产业集约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品牌化、时尚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推动广东成为世界级食品制造贸易高地。


  二、构筑“一区一带全域支撑”产业发展格局,建设食品产业全域良性发展的“生态圈”

  (三)构筑“一区一带全域支撑”的食品产业全域发展总体布局。做大食品产业核心区,支持广州、佛山、东莞聚力打造千亿级核心食品产业名城,深入推动民生保障食品、休闲与时尚食品等优势传统产业提质升级,进一步做优老年和婴童食品、做好保健食品、做成宠物食品等新兴产业,构筑核心城市新优势。做强沿海食品产业带,促进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培育海洋食品新优势。鼓励深圳完善创新生态,高质量推进国际食品谷建设,支持江门、湛江、阳江、茂名、珠海、中山、汕头、揭阳、潮州、惠州、汕尾等沿海地市做大做强现有功能和保健食品、老年和婴童食品、水产加工、粮油糖生产加工、预制菜、肉制品加工等重点优势产业,支持惠州粤港澳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打造食品产业集群,加快建成千亿元食品产业特色化发展新增长极。推动全省各域发展特色食品产业,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独特饮食文化,充分释放产业发展潜力,推动食品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加快建成广东食品产业发展新支撑点,共同构筑食品产业全域发展、全民共享格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局、粮食和储备局、供销社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打造多元化多场景食品供给体系,发展高美誉度的食品“朋友圈”

  (四)提供多元化供给产品。做大民生保障食品,加强面粉、小麦、食用油适度加工,建立水产品“工厂化养殖—加工—冷链—物流—销售”全产业链体系,发展水产品高端休闲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发展无添加、有机、淡盐等高端调味品。加大天然食品添加剂和保健食品配料开发和应用,强化安全、标准、规范意识。发展天然营养型方便、休闲与时尚食品,注重焙烤食品营养、健康、功能性创新。加快“低糖无添加”、“天然食材+个性化定制”糖果、巧克力及凉果(蜜饯)食品品类创新。提升罐头保鲜技术,开发传统风味、地方特色风味、材料创新的各类罐头。提高潮州卤味、盐焗鸡等休闲肉制品产品和包装创新水平,提倡绿色、安全、环保、智能化发展。发展绿色、营养、功能型及低热量、低糖饮料产品,支持广式凉茶、功能性饮料、植物蛋白饮料行业做大做强。挖掘广东特色茶叶品类,打造一批有特色的茶叶品牌。支持打造岭南特色酒产区文化,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场合需求,推动果酒、气泡酒、保健酒、啤酒、客家娘酒、豉香型白酒等酒类产品产业化和做大做强。做优老年和婴童食品,积极传播适老食品概念,开发在产品形态、产品口味及产品配方上满足老年人、婴童特定需要的专用饮料、休闲食品、乳制品、方便食品、调味品、营养品等。做好保健食品,加快推进维生素、植物蛋白、乳清蛋白、益生菌等原材料产品的技术研发,推动营养健康产品年轻化。做成宠物食品,支持猫犬宠物食品项目引进实施、产品研发产业化,发展优质的处方粮和功能性食品,支持企业开展宠物全生命阶段饲料专一性定制以及特殊阶段营养定制服务。(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省农业农村厅、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局、粮食和储备局、供销社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打造多元融合的食品供给场景。推进文旅产业与食品工业融合,鼓励食品企业积极参与工业旅游精品路线创建,鼓励在文化旅游胜地宣传、销售广东特色、优质食品,展示广东食品名片。以“美食+节庆”“美食+文化”“美食+旅游”“美食+活动”“美食+服务”“粤酒+粤菜”,将地理标志、非遗美食、绿色食品、岭南文化、旅游节庆、度假休闲、会议活动等融合起来推广,打造广东知名特色美食品牌。推动新营销模式与食品工业融合,引导食品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以精准营销和泛化营销扩大食品销售。鼓励企业打通线上线下消费场景,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场景。(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文化和旅游厅、市场监管局、供销社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突出“十百千万”重点发力,擎起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

  (六)“一市一园”,培育发展十个特色产业园区。鼓励各地市立足本地特色食品产业资源,加强高水平规划,加强发展研究和政策扶持,强化产业链协同配套,打造一个以上细分领域的优势特色产业园区。培育广东省特色食品产业园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预制菜产业园,支持园区引进食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供销公共型冷链物流骨干网基础设施,强化对特色食品产业园区的支撑作用,落地建设

  重大补链稳链延链强链项目,培育若干个产值百亿元以上的专业园区,推动打造10 个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特色产业园区,引领带动各地市细分领域优势食品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省农业农村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一区一品”,着力培育百个区域特色品牌。大力培育区域品牌,鼓励各地深度挖掘岭南历史文化、老字号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文化精髓、地域特色资源,做强三水饮料之都、阳江调味品之都、茂名罗非鱼之都、湛江对虾之都、湛江金鲳鱼之都、中国水产预制菜之乡(顺德)、饶平中国海鮸之乡、茂名月饼、庵埠糖果小镇、潮汕牛肉丸、黄圃腊味、河源米粉、罗定稻米、客家娘酒、梅州和饶平盐焗鸡、东莞腊肠、广东温氏鸡清远鸡、兴宁肉鸽、隆江猪脚、潮州卤水、珠海白蕉海鲈、惠来鲍鱼、阳江炊鹅(黄鬃鹅)、肇庆高要罗氏沼虾、阳江程村蚝、马坝油粘米、增城丝苗米、英德红茶、仁化白毛茶、新兴象窝红茶、英德麻竹笋、连州菜心、惠州梅菜和东坡肉、罗浮山客家豆腐花、肇庆裹蒸粽、阳春春砂仁、肇庆柑橘、郁南无核黄皮等知名区域品牌,打造一批食品工业培育试点县。加强区域品牌设计与创意,做好品牌理念、文化阐释,树立品牌独特形象,充分发挥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制度作用,强化使用管理和保护。支持区域品牌所在地政府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做强做优做大区域特色产品和品牌。到2027 年,形成100 个特色优势区域品牌。(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农业农村厅、市场监管局、供销社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梯度培育,发展千家过亿元企业万个优质产品。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加快培育形成“链主”企业引领、单项冠军攻坚、“专精特新”企业筑基的世界一流企业群。支持企业聚焦实业主业收购、兼并、重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升企业整体实力。鼓励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构建研发、采购、生产、品牌建设推广、售后服务一体化体系。发力传统优势产品和培育壮大新兴食品,聚焦产业链安全和韧性,聚焦发展宠物食品、高端健康食品、海洋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新型食品添加剂、高端食品生产检测装备等新赛道,培育高附加值新兴优质食品。加强企业和产品保护,统筹推进商标、字号、专利、著作权等保护工作,完善跨部门、跨区域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机制,完善商标品牌维权与争端解决机制,加强海外纠纷应对指导服务,推动商标品牌保护、纠纷处置的跨境协作。到2027 年,形成超1000 家销售过亿元的企业和10000 个单品销售超千万的优质拳头产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市场监管局牵头,省自然资源厅、农业农村厅、卫生健康委、供销社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着力保障食品安全,构筑安全高效的美食“生命线”

  (九)提升质量安全管理能力。强化质量管理体系和应急处突能力建设,开展“千企万坊”帮扶行动,鼓励企业制定实施以质取胜生产经营战略,推动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全数据的新型质量管理体系应用。强化各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公共食品品牌食品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完善食品标准体系,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积极推进食品“湾区标准”工作,支撑粤港澳大湾区优质食品供给。完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鼓励第三方机构开展食品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评价,培养诚信管理体系专业人才。加强全过程食品安全监管,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立从农产品原料种养殖、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程监管制度,完善信息化追溯体系,实现婴幼儿配方乳粉等重点类别产品全过程可追溯。探索实施食品分级

  分类管理,完善新兴领域食品在生产销售方面的技术规范和法规。(省市场监管局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农业农村厅、卫生健康委、省市级食品相关行业组织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强化质量技术支撑。着力强化食品安全人才配备。根据《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要求,各地要引导食品生产企业依法配备与企业规模、食品类别、风险等级、管理水平、安全状况等相适应的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等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并加强人员配备的监督检查。着力提升检验检测技术和能力,大力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综合应用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质量管理要素,为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鼓励食品企业加强原料预处理、加工制造、包装灭菌等环节危害因子筛查测定、异物精准识别及剔除、品质自动化感知等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及仪器设备的应用,提升检验检测和质量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和水平。强化信息化和数字技术在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建设中的应用,加强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及先进检测、传感等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应用,构建数字化、智能化质量管控模式,推动质量形成过程的显性化、可视化。引导企业加强数字化质量管理人才培养,健全企业首席数据官(CDO)建设,重视数字管理师队伍建设。鼓励智能化程度较高的食品企业向粤东西北县域企业派出数据特派员,推动县域企业融入现代食品产业链。(省市场监管局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坚持创新发展与提质升级,打造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尖刀班”

  (十一)提升共性基础技术和服务供给能力。推动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加快高端配料、高效分离提取、生物转化、微生物发酵、精准营养的前沿技术和“卡脖子”领域的攻关,开展广东特色食品机理阐释研究,加快营养靶向设计、风味品质修饰、加工工艺适应性改造等共性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冷链、保鲜、干燥、杀菌、包装技术以及精密检测仪器、检测和品质控制技术。创新公共服务水平,围绕“色、香、味、形、营养、安全、包装”等食品核心价值要素,建设完善服务广大中小企业的研发、试验、检测、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团体标准制修订、品牌营销等专业服务机构,发展食品行业现代服务业。(省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市级食品相关行业组织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推广。提升创新能力,建立完善食品领域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等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对接全国优秀高校研究院、科研机构等创新载体,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自主科研成果转化和外部科研成果引入,支持设立区域科技创新创业、公共技术、协同创新、技术成果交易转让和产学研合作的专业化成果转化平台,提升新产品产出和研究成果产业化水平,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和标准化进程。(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科技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推动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推进食品行业“数字三品”专项行动,促进食品产业原料采收、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营销管理、售后服务等各环节数字化管理和应用。引导省内食品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开展智能工厂建设试点示范,发展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制造。培育一批食品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标杆企业,推广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项目。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动食品生产企业创建绿色工厂、绿色车间、绿色生产线,加快应用节水、节能、节粮的加工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清洁高效制造工艺,提升加工转化率。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果蔬皮渣、粮油麸粕、动物骨血等加工副产物的二次开发,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厅、水利厅、能源局,省市级食品相关行业组织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坚持开放发展,培育买世界、卖世界的食品消费“领头羊”

  (十四)打造全球性、全国性的食品工业展销平台。支持举办系列食品产供销活动,组织举办或参加全球高端食品及优质农产品(深圳)博览会、中国国际食品及配料博览会、中国创新食品大会暨粤港澳大湾区食品博览会、中食展·广州暨广州国际食品食材展、广交会、进博会、全国脱贫地区农副产品产销对接会、日本东京食品与饮料展览会、新加坡国际食品及酒店用品展、德国科隆世界食品展览会等展会,支持参加“粤贸全球”“粤贸全国”系列经贸活动,支持企业通过“走出去”等方式,拓展海外市场。支持全球化布局,建立全球化生产体系、研发基地、营销网络和跨国供应链体系,推动我省形成“买全球卖全球”的世界级制造贸易基地。加强RCEP 食品产业发展协作与配套,促进原料采购、食品进出口。加强与东南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国际市场的合作,支持在惠州粤港澳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创建预制菜全球选品中心。强化国内产业链合作,鼓励企业在大米、小麦、玉米、果蔬、海产品、水产品、肉制品等原料产区培育建设自主可控可追溯的原料基地。(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牵头,省粮食和储备局、贸促会、工商联、供销社,省市级食品相关行业组织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强化招商引资,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制定完善食品产业重点招商目录,建立稳链、补链、延链、强链项目储备库。靠前服务,创新机制,提升项目审批、要素保障和问题协调效率。支持各地紧跟消费者安全健康、美味多元、营养方便、绿色低碳的食品消费需求,在老年和婴童食品、高端健康食品、宠物食品等高附加值新兴食品领域招引一批高质量项目,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创新招商引资形式,聚焦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地和国内山东、河南、福建等地,强化以商引商、以链引商、以侨引商、以情引商、联合招商。支持各地聚焦本地食品产业发展特色和产业关键环节,依托“链主”企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招商。强化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对纳入省、市制造业重点项目投资计划的食品重大项目,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加强跟进服务和要素供给,推动项目建设。(省商务厅、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省委台办、省侨办、贸促会、工商联、供销社,省市级食品相关行业组织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举办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唱响广东美食。广泛开展广东优质食品推广工作,推进粤品牌故事“走基层、入民心”。联合主流、新兴媒体等共同举办“广东新‘食’代”等食品宣传特约栏目,从千百亿级的特色区域品牌、特色子集群、特色企业、特色产品等多种维度,宣传推介广东的优质食品名片。鼓励各区域品牌举办地方特色食品专业性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等,通过设计大赛、品鉴会等形式推广特色主导产品,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引导食品生产、销售企业参加“中国品牌日”“非遗购物节”“吃货节”“网上年货节”以及“全国行”和“进名店”等活动,营造粤品消费良好氛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牵头,省市级食品相关行业组织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强化资源要素供给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当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斗员”

  (十七)加大财政金融支持。统筹用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食品产业提质升级项目、创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食品名片宣传等的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发挥广东省产业发展基金等政策性基金作用,带动社会投资加大对食品产业和特色食品品牌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食品产业的融资支持力度,综合运用天使孵化、创业投资、融资担保、上市培育、并购重组等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地方金融监管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广东证监局、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加强要素资源保障。强化食品企业用地保障,深化“亩均论英雄”和“标准地”出让改革,鼓励利用存量工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广“工业上楼”和“5.0 产业新空间”模式。创新产业土地盘活连片整备开发机制,建立统筹规划及资源投放机制,探索片区“征地统筹、利益统分”开工模式。构建“低成本开发+高质量建设+准成本提供”产业空间供给模式,优化工业用地、新兴产业用地、科研用地等供应。鼓励新增产业用地通过弹性年期出让、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供应方式,规范产业用房租赁市场,支持各地公布产业用房租赁参考价格。保障重点工程、研发项目用地需求,完善重点产业园区、生活保障设施等开发建设。支持对现有园区进行改造升级,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强食品产业人才供给,支持引进国内外顶尖科研人才与创新团队。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培养产业发展亟需的专业人才,支持食品企业参加粤商培训项目、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企业家研修培训,培育具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多方面能力的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工业和信息化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自然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着力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建立政企协沟通对话机制,及时收集解决食品企业典型困难问题。支持优势特色食品名城名园名区打造特色主导产品交易中心、批发市场等。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中介组织作用,加强情报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产业研究、工艺、研发设计、检测认证、展览展示、宣传推广、人才培训、数字化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服务。(省市级食品相关行业组织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