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门专题  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开局之路|中国未来对外开放如何突出重围?

十四五开局之路|中国未来对外开放如何突出重围?

发表于:2020-11-09 关注 

       11月4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拉开帷幕。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再度重申“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并强调了三个“致力于”——致力于推进合作共赢的共同开放;致力于推进合作共担的共同开放;致力于推进合作共治的共同开放。

       自1978年中国打开国门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后,走过42年历程,我国对外开放成果如何?以往的经验又能给未来的开放之路何种启示?眼下,中国推行对外开放还将面临怎样的国际压力?未来,又该如何冲出世界经济当下的颓势,走开放发展的道路?

       带着这些问题,红星新闻对话了三名专家学者,分别是: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小鲁、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白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博导郑建明。


       一、回望|42年对外开放历程中国启示录

       专家:逐步提高金融开放程度,减少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限制


       红星新闻:自1978年实施对外开放政策,我国开放的大门是如何被打开的?

       王小鲁: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经济处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所有国内需求基本依靠国内供给,只存在非常有限的进出口。而对外贸易也完全由国家外贸部管理,企业没有对外经营的权利,可以说,中国企业和国外市场完全处于隔绝状态。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这一状态才开始改变,国家给了一部分外贸企业自营进出口的自主权,包括一些生产企业开始获得自营进出口的自主权,这些自主权的范围在改革中逐步扩大,并逐步形成了不再由外贸部垄断进出口,企业可直接对外经营的局面。

       同时,在80年代,我国设立4个经济特区,特区内企业有权利自由进出口,开放的范围后来又逐步扩大到14个沿海城市,进而逐步扩大到整个沿海地区,再后来扩大到内地,包括吸引外资政策的出台,进出口政策进一步放开,使得中国经济逐步走向开放。


       红星新闻:我国对外开放的策略,主要有哪些不同于别国的特点?

       郑建明:我认为,主要有两个特点。首先,贸易开放度大大超过金融开放度,而贸易开放度能说明我们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参与程度以及国际分工深度地融入。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产业链和价值链长度其实也都比美国完整,这也是我国相比于别国的一个明显优势。

       第二,我国对外开放速度远超国内经济对内开放的速度。所谓对内开放,即省际之间、地区之间的地方保护、贸易物流、贸易壁垒等等方面,依然还存在限制。所以,未来我们推行经济内循环,对内开放或许会成为一个短板,而要发展对外开放,又离不开对内经济循环的支撑,所以,对内开放程度的提高,需要我们重点解决。


       红星新闻:以往对外开放的经验,能给未来“十四五”规划怎样的启示?

       王小鲁:过去对外开放策略上,我国在一些领域会限制外资进入,这是为了保护本土经济的发展不被破坏。但随着国内经济的腾飞,这几年来,对外资的限制在逐步减少。所以,在未来“十四五”规划中,对外开放或许应该在保证国内经济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对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限制。

       郑建明:过去,为了降低金融风险,我国金融开放程度不够,国与国之间诸如银行、证劵、保险等领域相互开放程度较低;其次,我国对内开放力度不足,在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也就牵制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因此,在未来的对外开放规划中,应该提高金融开放程度、并在国内外双循环的体制下,重视对内循环经济的促进,以此增强外循环的优势。


       二、当下|如何从全球经济发展颓势中突围?

       专家:塑造竞争优势,从“要我开放”转变为“我要开放”


       红星新闻:当前,我国面临着怎样的国际环境?

       郑建明:可以说,我们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国际态势。中国高速增长,让其他国家认为,中国对他们形成了严重挑战。不少国家,甚至包括发展中国家,对中国采取贸易反倾销的手段。这是因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态势,已经从增量博弈变成了存量博弈,任何国家财富的创造都有限度,因为资源等因素的限制性,增量的“蛋糕”不会再大幅度出现,反而进入了“分蛋糕”的阶段,所以国际竞争局势加剧。


       红星新闻: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如何突破国际经济颓势下的困境?

       白明:我们更应该改变过去的开放方式,着重强调我国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从“要我开放”,转变为“我要开放”。我要着重强调的是,我们的开放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发展,而非服从别国的“被开放”。

       同时,还应以经济内循环为主,这样以来,我们才能实现主动的开放,有底气的开放。以经济内循环发展为主,不仅仅能使我国利用国外投资的机会,也是在给其他国家发展的机会,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话语权的加重。因为即便面对别国的封锁,但有内循环经济作为压舱石,我们不至于抓瞎,甚至能有机会补充短板,就不会被别国卡住脖子。


       红星新闻: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要增强我国在国际合作中的竞争新优势。我国的新优势有哪些?

       王小鲁:过去,我国对外开放依靠的是人工的要素优势,我们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所以可以大量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

       但随着经济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力优势不如过去明显,所以可以预见,未来包括人工在内的资源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就难以立足,而更多需要的是竞争优势,即在竞争中形成的优势地位,诸如高技术产业等等,但这些优势并非天然存在,而是一步步发展培养出来的,这其实也与科技创新相呼应。

       郑建明:第一,应结合数字经济的发展,在人口红利削弱的情况下,用人工智能的红利替代人口红利。发挥数字经济新优势。

       第二,发挥产业链的新优势。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的产业链相对完整度更高,也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所有门类都可以做到自给自足的国家。有着完整的产业链,增强了我国在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当中的吸引力。而这也说明了,我国在贸易战和新冠疫情的打击下,绝不会发生外商全面撤资的原因。因为撤资到别的国家,甚至零配件的供应都会成为大问题,但中国产业链的完整性避免了这样的弊端。


       三、未来|“十四五规划”下的对外开放,应当如何破局?

       专家:重点合作一带一路国家,增强自由贸易港开放程度


       红星新闻:“十四五”期间,我国布局对外开放的重心在哪里?

       郑建明:首先是布局对外开放的产业重心,即新基建产业的推进,这需要我们进行数字化转型,包括一些短板性的,卡脖子的工程,如芯片、飞机的发动机等等,要努力在关键技术上突破不被别国遏制,政策支持需要往这方面倾斜。

       其次,是对外战略国布局的重心,我们应该重点和一带一路国家进行密切合作。

最后,是布局我国国内区域经济的重心,应当更加倚重雄安新区建设,增强自由贸易港、全球贸易港等开放程度。

       王小鲁:要强调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态度首先是长久的,不变的。即便有些国家对中国采取压制手段,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等等打压方式。但是,在面对部分国家采取敌对性措施的局面之下,中国同样需要有应对办法,一些情况下需要有对应措施。


       红星新闻:未来,要更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我们需要营造怎样的营商环境来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

       白明:一是要继续加强深化我国的放管服改革,二是要在吸引外资时,更加强调外资的质量,而非对所有外资都来者不拒。

       郑建明:中欧需要进一步和国际接轨,实行对政府的负面清单,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扩大企业自主权。其次,建议企业所有权要保持中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实现待遇的平等,这样才能保证在经济内循环上,发挥出民营企业基础性的作用。


       红星新闻:长远来看,国内哪些产业,能坐上对外开放的快车,受益明显?

       白明:在“十四五”的长远规划下,加之国内经济的发展,产业的升级,在未来,我国人工和技术的合成会是一大方向,劳动技术紧密结合的产业会受益良多

       而另外产业链完整的项目、规模经济两方面,中国相比于其他国家更具有优势,如果企业具备这两大优势,就会明显搭上对外开放的快车。

       来源:红星新闻